盧樂謙 LO, Him
涉獵多種創作形式的香港藝術家,先後畢業於英國薩斯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和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系,2014年完成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學位。他以藝術於城市中尋找存在的方式,探索自我意識與身體「脫離/建立/塑造/重建」的關係,並通過強烈和陰翳的表達,表現時間的急切性。他曾出版繪本,包括《在樹上聽風》、《愛貓》和《白貓》。 除了繪畫,盧樂謙運用混合媒介創作雕塑和裝置藝術,參與集體創作和行為藝術表演,近年投入社區營造,推動社區藝術。自2012年,盧樂謙出任香港故事館館長。香港故事館關注社區文化議題,進行地區歷史文化研究,作出紀錄並出版;邀請傳統工藝師傅、有機農夫、家庭主婦成為工作坊導師,分享和傳承傳統手藝、生活文化,鼓勵公眾人士和街坊參與地區文化保育的討論。
related items
🏠In Artist's Residence — Him Lo 尋常藝術家—盧樂謙🧹 Carrying on with the 🏠 𝐈𝐧 𝐀𝐫𝐭𝐢𝐬𝐭'𝐬 𝐑𝐞𝐬𝐢𝐝𝐞𝐧𝐜𝐞 𝐏𝐫𝐨𝐠𝐫𝐚𝐦𝐦𝐞 that we have launched in early March, we continue to visit and interview local artists at their residences, aka studios. Let's show some support to the local art community during the global lockdown and at the same time gain some insights about artists' WFH practices. ⠀ 延續K11 Art Foundation於3月展開到的一系列探訪計劃,「尋常藝術家」繼續帶我們到訪本地藝術家的住所暨工作室。抗疫期間,我們希望透過本項目持續推廣從未停止的本土藝術創作,同時讓大家待在家中探訪及認識藝術家的WFH日常。
在家中創作如何影響你的創作及研究?你享受在家中創作嗎?
我一直以來都在家裡創作和居住,好處是我可以即時拿物料實驗性地玩,而且當我有想法我可以馬上寫下來,我有時候會寫在牆上。房間中有一個木箱,是自己蓋出來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創作都需要一個完全漆黑、封閉自己的空間,所以就自己佈置了這個房間,就躲在裡面。你在這一邊看不到門口,另一邊就有一個洞,它不是一個正式的門口,很像一個山洞可以躲在裡面。我通常在這個位置寫腦圖或者做一些小型的插畫工作。
催淚彈殼、黑旗、Memo 貼⋯⋯不只是街頭抗爭的物品,也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原材料。香港「反送中」運動引發的抗爭持續。許多文化藝術工作者均以他們的專業表達對議題的看法,在本月 2 日開幕的「自宅字築:文學 x 視藝展覽」中,部份作品直接取用社運元素,回應近期抗爭議題。當中包括盧樂謙的《香港原罪》和林東鵬的《〈天工開物,宇宅之變〉,〈戀物史〉三部曲之一》。
作家淮遠與藝術家盧樂謙就「熱」的主題進作創作對話
淮遠交出散文詩〈雞二章〉
盧樂謙受詩作啟發創作裝置藝術〈我們去看星星〉,同時連結藝術家潘星磊在1996年於藝術中心進行的行為藝術
一齊來聽聽兩位作者現身說法吧!
由繪畫大道中策劃,禮聘作者啡白,籌備四年,走訪香港15位繪畫創作者,把他們的人生及藝術觀編寫成為情味十足的故事。
15位畫家:呂振光、周俊輝、黃進曦、何倩彤、黎卓華、石家豪、香建峰、馬琼珠、梁嘉賢、盧樂謙、區凱琳、曾翠薇、林東鵬、智海、陳偉邦。
Inspired by the "one book, one space", the gallery of Oi! will become a carrier of five tailor-made books, all sharing the main theme of "family", while exploring the concepts of root, bloodline, and mobilit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