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點在地美藝】荔枝窩藝術計劃:以陶藝呈現被城巿遺忘的自然美學

safe_image.jpg

(左起)四位藝術家姚俊樺、張煒詩、區灝藍、李彥錚發起「尋田.探土」計劃,走進荔枝窩駐村,以陶藝為媒介創作。

荔枝窩,位於僻遠的沙頭角,山脈連綿,海灣寬闊,耕地肥沃,大自然彼此滋養。如此幽靜質樸,喚醒了人們最純粹的感覺。四位藝術家李彥錚(Dexter)、區灝藍(Suzanne)、姚俊樺(馬騮)、張煒詩(Rachel)就以陶藝為媒介,呈現被城巿遺忘的自然美學。

以藝術介入地方

「尋田.探土」計劃乃「滙豐永續鄉郊計劃」轄下「社區共創項目」,Rachel表示最初受荔枝窩美麗風光吸引,擔心入村做創作會破壞大自然地方或鄉村的文化。後來她聯絡Suzanne,發現對方認識一些移民愛爾蘭的荔枝窩村民。Suzanne表示:「我們希望透過駐村、觀察,和村民互動,呈現一些我們經常忽視了的事情、物件或文化,以作紀錄,吸引已經移民外國的荔枝窩村民或其下一代,讓人知道鄉村是這麼豐盛、與自然共生的地方,人與人的關係好緊密。」

於是,四人在荔枝窩租下簡樸的房子,並非躲起來埋首創作,而是把房子變成一間迷你陶室,辦工作坊,和村民互動,感受當地的生活質感。Dexter坦言:「我們並不打算做陶藝作品,然後就擺在村裏罷了。反而花很多時間在村裏,和村民一起做陶藝。」Rachel認為他們不是標籤自己是「藝術家」的身份入村,然後凌駕所有事物,「相反,因為是村民的地方,我們更要尊重。我們選擇陶泥,其實是個很易和人溝通接觸的媒介,放在荔枝窩的鄉郊環境相當合適。以藝術介入一個地方,就是講求平衡。」藝術作為專業,生活智慧也可以是專業,他們與村民一起生活,吃飯落田,相見語依依,是最好的文化交流。Rachel一時感觸:「這些未必即時從作品中反映到,但是對我個人整體有很大的不同。村民是開心見誠,樂於分享,見到大家容易打破隔膜。這些都像重溫我的童年屋邨生活。其實想說的是,生活不只一個方向,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

藝術家把荔枝窩的房子變成迷你陶室,並舉行展覽,與鄉郊生活融為一體。

大自然的美學

在《Art as Therapy》一書中,就談到藝術和自然的關係:「藝術有能力容許我們重啟平衡,激發生命熱情。隨着生活的繁複及人工化,當人在室內生活太久時,便會更強烈地渴求自然及簡單化。」好動的馬騮表示對於入村創作深感興趣,「因為在城巿做創作很簡單,入村在大自然創作則完全不同。城巿很容易得到物料、地方,好方便,也有好多事騷擾你,令你無法集中,或者好趕急。在村裏,你可以花更長時間去創作,做得更細膩。」初訪荔枝窩,他便觀察到村內的地上盡是瓦片,「可能村民不以為意,其實是記錄外面的人所留意到的事。」他們收集看似廢棄的零碎瓦片,邀請村民和訪客在瓦片上畫出對荔枝窩和大自然的感受,在簡單一筆一釉間,盡見細膩心思。

他們的創作以概念為主,譬如Suzanne創作的《陶瓦片青苔》,把青苔及瓦片放在生態瓶內,而創作源起竟是一次被青苔跣倒的經歷:「去年村節我被青苔跣低,發現村內佈滿青苔。我將青苔、瓦片放在一起,因為青苔是很有生命力,反映荔枝窩的大自然生境,而瓦片就是每家每戶都有,像村民散落四周,也是有生命力。」

Dexter的陶藝作品《空心樹》取材於村內的樹木,希望呈現樹的價值。

Dexter則創作作品《空心樹》,希望呈現樹的價值,「城巿可能常見砍樹起樓,鄉郊就充滿樹木,對村民來說很平常,我則特意花時間和空心樹對話,再創作,令習以為常的事重新帶入他們眼中。」在旁的Suzanne也回應:「我試過跟村民去隔籬村剪黃皮,採山草藥做敷料。其實村內有許多寶藏,你問村民未必一時三刻答到,但因為相處過,你了解他們許多生活智慧。荔枝窩不只是雞屎藤或者茶粿,而是有好多豐富的生態。」

馬騮坦言,在村民眼中,藝術可能跟自己拉不上關係,唯藝術正正融入了他們的生活。四人共同在荔枝窩創作,都認為如何在一個地方做藝術的延續也很重要。Suzanne指出,藝術有許多不同層次,例如美學、學術,「如果能夠吸引村民去理解自己的藝術定義是什麼呢,也是很有趣的。」Rachel悠然地說:「創作是藝術,鄉郊生活也是藝術,所有事物都有其藝術成分。」生活本是藝術,磚瓦土木皆有故事,視乎我們有沒有用心感受每件事物的美好。

《陶瓦片青苔》把青苔及瓦片放在生態瓶內,反映大自然生境及荔枝窩的生命力。


Featu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