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實踐藝術
山行實踐藝術
行走在山間郊野,每每提醒著郝立仁(Benjamin)要虛心接納大自然在他眼前呈現的面貌。由單純喜歡行山,到修讀藝術時所受到的啟發,他更願意出走畫室,在山林和野草中尋找靈感,在行走的路途上實現藝術。
實現藝術的路途
每隔一段時間,Benjamin就和朋友一起入荔枝窩村,他們在村內有個工作室,那裡是他們進行創作和展覽的空間,亦是他們的作品連結客家文化的起點。「我在美國進修時,得知印第安人流傳著一種植物叫白人的足印,代表了歐洲殖民者踏足美洲時將這種植物帶來的這段歷史。植物除了是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的一部份,更可承載著一時一地的文化和歷史記憶。」他們在這裡舉辦過「尋田‧探土」展覽,亦在這裡遇上「埔姜」,以往客家人視為珍寶的植物,如今是隨處蔓生的野草,「埔姜仔」計劃便想發掘野草可持續發展的無限可能。
前往荔枝窩,只能在星期日到馬料水碼頭搭乘一天一班的渡輪,船程需個半小時。最近他們決定試試由烏蛟騰經山路前往,腳程約需兩個半小時,但因往烏蛟騰的小巴及巴士平日亦有班次,他們入村的時間將更有彈性。「我們都喜歡行山,而且途中可以順道看風景、看看沿途的野草!」來回五個小時的路程,說得輕描淡寫,原來入村後另一場「修行」才正要開始。「我們在村內創作,希望和村民及這個社區的人互相幫助,這是另一種共生,所以我們會幫忙開田、做其他勞務,他們也會幫我們啊。」說罷他自謿一笑:「沒有想到藝術家又要行山、又要開田吧?」他們在腳步和鋤頭之間實踐藝術,其中因為「埔姜仔」不是單純的藝術計劃,而是永續鄉郊的項目,令他們更需要思考藝術在當中的角色。而這就不得不提他近年喜愛的「植物繪」。
(更多詳盡訪問內容,請翻閱《運動版圖》2020年5月號)
為了入荔枝窩村,Benjamin和朋友由烏蛟騰步行兩個多小時,而且揹著過夜所需的大背囊!
郝立仁 Benjamin
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和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合辦之藝術學士課程,並到美國哈特福大學進修跨學科藝術碩士。回港後以多種媒介創作,思考藝術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關係,作品曾於香港、馬其頓共和國、冰島及美國展出。現為荔枝窩藝術計劃的駐村藝術家,並與同樣愛好自然的朋友黃慧儀、李彥錚、譚美然和區灝藍合作推行「埔姜仔」計劃,將藝術與民俗文化融入原生野草埔姜的產品開發上,實踐藝術和永續鄉郊的共生。
Featu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