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
開幕日期: 2018年08月16日
時間: 6:30 pm - 8:30 pm
閉幕日期: 2018年09月5日
活動類別: 展覽
畫廊名稱: 10號贊善里畫廊
10號贊善里畫廊隆重呈獻《香港起動18》藝術系畢業生群展,將會展出共九位本地應屆藝術系畢業生的最新作品。踏入《香港起動》第七年,10號贊善里畫廊積極推動並強化本地新一代藝術家與藝術院校的關係。今屆將展出包括錄像、油畫、攝影、多媒體及雕塑裝置藝術等作品。
本展覽的藝術家均為應屆本地藝術學系的學士及碩士畢業生,分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香港藝術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
區文傑(1995年出生)
香港藝術學院,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
藝術家區文傑使用繪畫、攝影、裝置和錄像這些不同的媒體進行創作。擁有家庭經營中餐廳的背景,區氏的作品受到香港不分晝夜的餐廳經營環境所影響。區氏認為日常生活是驅動他的思想,情感以及最重要其藝術實踐的潛意識力量。區氏希望通過他的作品重新發現自己並表達他生活中的衝突。
藝術家作品自述:
“我深信我們日常生活的經歷,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想法。同樣地,各種現實的思緒也會影響一位天馬行空的少年。“
作為一個創作者及一個大廚的兒子,多重身份衝突在潛意識中影響我平日的思緒、情緒以及創作題材 。藝術創作與經營餐廳看似遙不可及,但兩者的交織造就今天的我。
「登基」這系列的作品是關於一名「不務正業」的少主在學習如何做個成功的人。片中透過空間、時間和不同人的互動,展示對個人身份的迷惘及剛踏出社會的無力感。以旁觀者的不解及冷嘲熱諷襯托少主自得其樂的「興趣」。而裝置藝術則是登基的證明。從而,令這位“白日夢者”反思自身理想與現實情況。
陳嘉慧(1995年出生)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藝術家陳嘉慧在她的第一堂中國繪畫課程後開始探索水墨,並對水墨的可能性著迷。陳氏嘗試了許多不同的水墨技巧,包括宣紙染墨和於水墨畫上使用非傳統顏料和墨水。 其中“潑墨”的技巧最令陳氏感興趣,她認為潑墨是一種通過即興創作而達到一種偶然的效果 。
藝術家作品自述:
潑墨沒有任何規則,但不確定性中蘊涵了偶然性、自然性和不可預知的特性,從中發現新的可能性,便能構成抽象繪畫的無限性。
我傾注於水與墨之間,在宣紙上碰撞、流動,展現出多變的特質, 繼而形成某種具象的物態。這種變化,使作品流連於抽象與具象之間。
楊詠琳(1995年出生)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藝術家楊詠琳是一位專注的畫家,她利用她的作品表達她的心態。 楊氏邀請觀眾窺視她想像中的世界; 她的作品對觀眾沒有既定的解釋, 反而是根據觀眾主觀的想法而衍生的。楊氏的畫作是她自己創造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誘使我們去探索其中的幻想。
藝術家作品自述:
傍晚6時的遊走是我創作的開端,景色隨步伐改變,物件亦因而具不穩定性,形同飄浮。藉由六幅畫布併合,我意圖將當中所見所聞、將個人的想像和感受轉化成新的畫面,引領觀眾進入另一場幻景,能逐一細看又如親歷其境。
梁望琛(1995年出生)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藝術家梁望琛對在當代環境中探索人類情感十分有興趣。梁氏目前正在以一系列詩歌式照片和概念式攝影的形式進行研究。 他最近被選為2017/18 WMA大師攝影獎的入圍者之一,之前曾被授予「Julian Lee Asia One攝影獎2016/17」,並被選為「First Smash 4 Art Project」的決賽候選人。
藝術家作品自述:
在「過時」這一系列作品裡,我以一個在2000年製造的舊CRT顯示器作為起點,並延伸成不同的作品。我先將舊CRT顯示器作「解剖」,並將其內部部件取出。隨後,將顯示器的各部件與人體的各個部位,以相若的性質湊合並置,創造出一些人類與科技之間的合成物。透過這一系列的作品,我試圖帶出在這數碼時代底下,科技與人類的短暫性,從而提出一個讓人們理解兩者的新視角。
李德蓉(1995年出生)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藝術家李德蓉使用陶瓷、玻璃、混合媒體等創作了她的作品。 李氏的創作受到人類與現今社會關係所啟發,探索了粘土的可塑性,並試圖在改變和保持粘土特徵之間尋求絕對的平衡。 在李氏的作品「女紅」中,她在中國的針線刺繡上添加了粘土,以創造一種新的陶瓷形式。 李氏在2018年獲得香港一新美術館獎。
藝術家作品自述:
我喜歡使用陶泥作為媒介,它總是直接地回應我的雙手,它的可塑性可以引起無限的可能性。它可以輕易配合其他物料使用,甚至混合其他物質,來改變它的本質。它是如此地容易受到外來的影響,就如人一樣,任何事也被周遭的事物影響著。但是,它被改變的同時,卻又稍稍地保留了自己。
同時,我喜歡陶泥在窯中燒製的過程,它為陶泥所帶來不確定性,還有那些在窯中消失的物質,觸動我的神經。把不同的物料泥進淘泥之中,讓兩者融為一體,物料卻隨溫度上升而消失不見,留下陶土。我希望我的作品,從留下的部分看得見那些消失的部分,透過不完整,訴說一個完整的故事。
彭安安(1995年出生)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藝術家彭安安創作的藝術品有玻璃雕塑、中國畫、混合媒體和裝置藝術。 彭氏利用灰塵創造了一個既難以捉摸又引人入勝的高塔。 彭氏的作品利用塵埃探討了「時間」這個主題,因為「時間」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是看不見但很重要的元素。 彭氏將我們生活中這個看不見的元素轉為一個反映“時間”的視覺化作品,引領我們進入一個超越三維的多感官世界。
藝術家作品自述:
塵埃象徵時間,透過時間在一個空間停留。塵埃是時光的痕跡。透過觀察塵埃,便可知有多少時間穿梭。
塵埃是可見的,時間卻是不可見的。我以塵埃視作時間,把塵埃轉變成細小的正方塊,而累積的塵埃小方塊好比時間不停的流逝。我嘗試將看不見的變成可以見到的,以塵埃的體積創造時間的空間。
莫進輝和王鎧鴻(1995年出生和1994年出生)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藝術家莫進輝和王鎧鴻都在香港出生和長大。莫氏和王氏均利用攝影和動畫創作。 他們相信還有很多不同的角度能夠展示香港的美麗。莫氏和王氏使用無人機攝影的片段和動畫製作了一個錄影藝術裝置作品,作品不僅描繪了香港風景,還透過對稱和超現實主義的圖像,向我們展示了「東方之珠」的隱藏部分。
藝術家作品自述:
“Iam Twisq” 是一部重建香港建築面貌的抽象動畫。我們利用航拍拍攝一系列香港公共房屋和公共設施的照片,並從中抽取出不同形狀﹑形態和顏色重新組合,以重建出一個與「石屎森林」截然不同的「城市遊樂場」,表達出香港充滿節奏感的一面。
王若男(1993年出生)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藝術家王若男研究創意媒體藝術,並從事抽象錄影和攝影工作。這一系列的照片透過重塑了各種感傷的靜物,表達柔弱、感性、微妙的心靈感受。這些攝影作品通過那如畫般淒美的構圖喚起了人們對情感的渴望。王氏現正繼續探索行用視覺敘事式多媒體藝術作品的更多可能性。
藝術家作品自述:
照片描繪了非常普通的日常生活環境,似乎充滿生機,但“花”作為照片中唯一的生命體正在消亡。花作為隱喻,衰敗與生命力生成了對比,藉此體現生命的無常。
黃百亨(1995年出生)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藝術家黃百亨的創作靈感來自現代生活和居住環境。黃氏通過數碼和混合媒體作品表達自己,當中包括攝影、錄像、繪畫和裝置藝術。黃氏對人們的真誠關懷促使他創作了一系列錄像和攝影作品,透過人們的家作為對他們生活的反映。黃氏相信,通過凝視某人的日常個人環境,我們都可以進入並了解他們的生活。通過不同家庭環境的分鏡,我們不僅感受到了他們獨特的本性,而且感受到了與每個人的聯繫。
藝術家作品自述:
在我居住的地區,山上有些東西剛興建好,山下有些東西剛被拆卸,新的人遷來,舊的人被趕走。我覺得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在轉變,人處於浮動的狀態,不知會往好處或壞處發展。可是對於在大多數人而言,每天又好像沒有多大分別,生活大多是重複而瑣碎的。我很好奇他們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很想走進他們的生活,藉此尋問:所謂的生活究竟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