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Processing: on Mind-Mapping 群展以外的小思

早前在三月底看Art Basel HK、Art Central,之後五月初到威尼斯看藝術展覽時,無預約地踫到出同一位傳媒界友人,他都問筆者有甚麼好看,有沒有好嘢,但明明已是藝術月,而且已是舉行著如此大型的藝術博覽會,要看的都如爆炸地放在眼前,只有嘆沒有時間及腳骨力去看,錯過或沒留意的一定比你看到的多——或者,其實是他想表示,就算是在藝術活動爆炸的月份,這些所謂的藝博會、藝術節,年復年的舉行,年復年的去,再有視野,再有深度,都好像已令人麻木,所以才問人有甚麼好看。

早前到了灣仔的香港藝術學院,因為在十樓的藝廊正舉行一個群展「Processing: on Mind-Mapping」(展期至5月31日),參出了香港藝術學院的文學士學生及畢業生,如程苑蘅、劉思賢、劉婉婷、李寧峰、呂祉希、龐頌恒、黃敏靖及翁嘉文等人的作品,以mind map心智圖為名,通過他們八人的作品,是不是可以讓觀者如看一份份創作筆記或思維草圖般,令大家可以如展覽簡介中所言,窺視到藝術家感興趣的題材及反映其藝術思考的過程呢,那就真是在可以與可能之間,在可以與可能以外了。

如筆者最有印象的李寧峰的《Man in the Box》,難道是畫在布上的夢中地獄遊記,丙加上旁邊的錄像作品,可以更了解Man in the Box的創作脈絡嗎,而龐頌恒的一系列畫在標籤貼紙上的鉛筆畫,可以參透到一副副如老照片的歷史意義嗎......不過,之前也曾在其他長覽中看過龐頌恒這標籤貼紙鉛筆畫系列,所以印象可說是最深,也覺得一張張畫就由很很多一點(即一張標籤貼紙),甚有特色。

看不看出藝術家們的mind,或者對有些人很重要,或者對有些人不重要,你明不明和喜不喜歡一件作品的關係又是甚麼呢,反而是筆者更想知道。

在這種很虛幻的爆炸感覺,好像已經被消化一般,或者是因為年復一年的爆炸,就好像每年的放煙花活動及幻彩詠香江,再好看再特別,都不再特別了。年年的藝術博覽會,再有特別的主題,又說甚麼破甚麼記錄,又說有甚麼國際頂級藝廊及藝術家參與,又有舉行甚而有意義有前瞻性的講座,又或再加上邀請了甚麼特別嘉賓。那份爆炸感早已因為重覆而不爆了。

再加上,當被官方定性三月為藝術及用來宣傳香港,一切就更加不爆了,整個現象就好像香港書展一樣,年年都有書展,年年都說是人流破記錄,難道你還以為香港人真的很愛買書及看書。

看懂了作品又如何,理性上明白,和感性上領略,是不是好像明知在藝術活動爆炸和年輕藝術家能在藝術圈捱出一片天是兩回事。算了,還是努力不要令錯過或沒留意的一定比看到的多好了。


Featu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