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張煒森 Eddie CHEUNG
《不離地藝評》:在哪一片土地為誰而寫?

沒有太陽的午後,翻了又翻掌心上的小書,正是《不離地藝評:何慶基剪報集》,讀着廿多三十年前刊於報紙上的文章,幾經集子成書,轉換了形態,化成猶如聖經般的設計。內裏的文章,如果說是超越時間性,未免有點神化,然而,現在讀起來不覺得太過脫節,卻是不爭的事實,也許這也是不少人心中的經典。

Read More
字裡行間:在殘酷現實中找電幻中的第二人生 - 張煒森

這幾年間,香港的色彩不再,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當你面對當下拉扯的政治環境,還要走過疫情,對於大部份人文主義的信徒來說,現實往往是如此無情地衝擊你一直深信不疑的價值觀。每日的「新常態」,成為最蹂躪的日子。藝術創作亦如是,你總會感到那股不自在的昏暗。你和我,誰和誰,彷彿置身於久病中的味覺,食之無味,卻滿口淡淡的苦澀。最近的藝術作品,或者藝術展覽都抵不過那單調的鬱悶,在同溫圍爐的境況下,難怪我們愈來愈難寫出多彩的評論。

Read More
周穎璇「:\She_Borg>」:娛樂消費勞動的年代

藝術家周穎璇(Christy Chow)的最新個展「:\She_Borg>」,在這個規模不算大的畫廊展覽裡,你會看到大大小小混合媒體的作品,大都圍繞著女性的軀體,這些具艷麗色彩的裝置或「畫作」,有的會配上錄像並置,還有聲效煙霧等效果,散發著Lo-Fi 與Cyberpunk 的奇觀氣息。這次展覽,已道出了藝術家多年創作中幾個重要的創作重點,彷彿成了藝術家發展的一次小型回顧。周穎璇的作品多是議題先行,視覺元素清晰,沒有太多隱瞞的訊息,這或許是藝術家的創作特色,這種單刀直入的視覺語言,在充滿曖昧的藝術潮流中,可算是一個異數。

Read More
隔著鴻溝的距離:永恆輪迴的「失去了又回來」

水源、河流與海洋,乃文明的起源,都市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部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上海的黃浦江、倫敦的泰晤士河,海與河從來都為每個大都市帶來了許多的傳奇故事,以及實質效益。然而,時移世易,川流與海洋的價值今非昔比,都市也太忘本,情傾土地,維多利亞港的面貌亦愈變消瘦。

Read More
譚偉平「內在的自由」:由別人的時間知覺延展自身的感悟

城市,從來都是這麼近那麼遠,身處其中,你對她的印象到底是什麼?

去年年底期間,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辦的《放浪城市》系列,當中包括林欣傑「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周耀輝與黃照達「靜靜雞摘13個如果:靜漫一種」、譚偉平「內在的自由」三個項目組成,藝術家們由城市的聲音切入,再以各種不同的媒介表達方式,展現及思考他們對城市的感覺。三個展覽部分由不同的藝術家負責,展現出藝術家們對城市的不同視角。

Read More
張三李四收藏展 Collections of Tom, Debbie and Harry

Presented by
Short Hair Studio

Not everyone is a collector but one often ends up amassing keepsakes to which we attach our emotions.

Devoid of systematic sorting or meticulous classifying approaches, such secular and random acts of keeping are worth revisiting and redefining, especially against today’s investment-driven collecting cultur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