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離地藝評》:在哪一片土地為誰而寫?

沒有太陽的午後,翻了又翻掌心上的小書,正是《不離地藝評:何慶基剪報集》,讀着廿多三十年前刊於報紙上的文章,幾經集子成書,轉換了形態,化成猶如聖經般的設計。內裏的文章,如果說是超越時間性,未免有點神化,然而,現在讀起來不覺得太過脫節,卻是不爭的事實,也許這也是不少人心中的經典。

Read More
學院的學習與傳承 Learning and Passing on at Hong Kong Art School

記得十一年前第一次出席朋友在香港藝術學院的畢業展,突然發現藝術世界原來可以這麼大,當時令我充滿好奇與震撼。二話不說,決定報讀繪畫系挑戰自己。在學期間,各老師與一班不同年齡和背景的同學為我帶來多不勝數的藝術衝擊。從二零零零到二零二零年,藝術學院由私營學府成為政府認可的學術機構,我認為全憑多年來充滿熱誠的藝術工作者注入不同的努力…

Read More
離留之間:文學 X 視藝展覽——葉雯與黃碧雲之間的「對話」

2020年香港文學季展覽已於11月13日開幕,今年以「離留之間」作為展覽主題,並且邀請了十二位組作家與藝術家合作,六組的主題是離開(Departure),另外六組的主題則是抵達(Arrival),利用文學與藝術進行一場對話。而葉雯(Manny)和黃碧雲是今次展覽中其中一組作家和藝術家,在閱讀過《媚行者》後,Manny創作出《名為彼岸的空間》作為回應。

Read More
【《回憶的後花園》:建構情感場域的真實形式】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今期的展覽,取名為《回憶的後花園》,帶有一種半私密的性質:那是一個只為居停主人所擁有,然而也是其向外界呈示審美與心靈寄託的地方。作品是畫家自願敞開、公諸於世的某部份,但對於觀眾來說,走進去,要非畫家願意現身說法,也許永遠都不得要領。只是畫廊方面利用分為上下兩段的地型,把涉及建構心境場域的作品佈置在下層,上層則陳列著類似於盆玩清供、入微梳理的畫作,或者仍使人隱隱意會到,在你我之間,同步著一種在出入居遊中,經遇人物盈縮的節奏共感。

Read More
前天文台台長李本瀅 筆下丹青結合藝術與科學

前天文台台長李本瀅退休後,醉心藝術創作,他的作品結合藝術與科學,不失理科人的本色,愛鑽研形態與顏色的關係。

今年由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藝術文學士課程畢業的他,將參與下星期四(11月26日)的「典亞藝博2020」展覽,其中一幅《疫下慵懶》,在疫情下讓人深思。

Read More
【藝術媽媽】兼顧家庭、工作!愛創作母親不忘興趣 兩孩媽媽:最享受和女兒一起畫畫的時光

光是「媽媽」這一個身份,已經足以掏空每天的時間和精力,偏偏大多數的媽媽不只是媽媽。現代女性的肩上壓着照顧丈夫、子女的「 天職」,不少人更同時分擔着養家的經濟壓力。實踐理想?鑽研興趣?育有兩個小朋友的雙職媽媽Vanessa做得到,每一位有心的媽媽同樣可以!

Read More
好想藝術:悼念 ‧ 年輪 —— 藝術家_鄧廣燊 / 編舞_李振宇

鄧廣燊_悼念 投影的虛像刮上一層又一層實體的重量。 大幅素描安靜,紋風不動, 石墨之下,是關於至親,關於自己的流離。 由攝影照片、素描轉化成混合媒介, 遺物散發歷史文獻的意味。 彷彿站在一幅紀念碑,一個祭壇前思念故人,思考身份, 一場悼念的進行式由是完成。 編導:謝家豪

Read More
JCCAC 藝述心言十月專訪 - 林佑森 Lam Yau Sum

科技發達雖然使生活品質提高,但也同時製造大量電子垃圾。當電子產品失去本身的功能時,在我們眼中就成為了廢物,藝術家林佑森(L2-04)卻不是這樣看的。​

​電路板當畫板,電線化作樹。曾獲得藝術公社《出爐2010》「傑出藝術新秀獎」,作品廣受收藏家及博物館歡迎的林佑森將被遺棄的產品收集回來重新組裝、上色,讓「廢物」重生之餘,也變成獨特的風景,化腐朽為神奇....

Read More
字裡行間:在殘酷現實中找電幻中的第二人生 - 張煒森

這幾年間,香港的色彩不再,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當你面對當下拉扯的政治環境,還要走過疫情,對於大部份人文主義的信徒來說,現實往往是如此無情地衝擊你一直深信不疑的價值觀。每日的「新常態」,成為最蹂躪的日子。藝術創作亦如是,你總會感到那股不自在的昏暗。你和我,誰和誰,彷彿置身於久病中的味覺,食之無味,卻滿口淡淡的苦澀。最近的藝術作品,或者藝術展覽都抵不過那單調的鬱悶,在同溫圍爐的境況下,難怪我們愈來愈難寫出多彩的評論。

Read More
黎清妍《共事的人》刷新個人拍賣紀錄

香港藝術家黎清妍(Firenze Lai)去年首登拍賣場,已直接走入蘇富比晚拍,畫作《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以高估價兩倍的260萬成交。早日蘇富比「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中,再有Firenze的畫作登場,這次成績更佳,《共事的人》憑300萬成交價刷新藝術家的個人拍賣紀錄。Firenze過去已多次參與國際藝術年展,可見創作已獲藝術界認可,在拍賣場報捷,則意味得到了巿場認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