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廣燊_悼念 投影的虛像刮上一層又一層實體的重量。 大幅素描安靜,紋風不動, 石墨之下,是關於至親,關於自己的流離。 由攝影照片、素描轉化成混合媒介, 遺物散發歷史文獻的意味。 彷彿站在一幅紀念碑,一個祭壇前思念故人,思考身份, 一場悼念的進行式由是完成。 編導:謝家豪
Read More科技發達雖然使生活品質提高,但也同時製造大量電子垃圾。當電子產品失去本身的功能時,在我們眼中就成為了廢物,藝術家林佑森(L2-04)卻不是這樣看的。
電路板當畫板,電線化作樹。曾獲得藝術公社《出爐2010》「傑出藝術新秀獎」,作品廣受收藏家及博物館歡迎的林佑森將被遺棄的產品收集回來重新組裝、上色,讓「廢物」重生之餘,也變成獨特的風景,化腐朽為神奇....
Read More🏠In Artist's Residence — Him Lo 尋常藝術家—盧樂謙🧹 Carrying on with the 🏠 𝐈𝐧 𝐀𝐫𝐭𝐢𝐬𝐭'𝐬 𝐑𝐞𝐬𝐢𝐝𝐞𝐧𝐜𝐞 𝐏𝐫𝐨𝐠𝐫𝐚𝐦𝐦𝐞 that we have launched in early March, we continue to visit and interview local artists at their residences, aka studios. Let's show some support to the local art community during the global lockdown and at the same time gain some insights about artists' WFH practices. ⠀ 延續K11 Art Foundation於3月展開到的一系列探訪計劃,「尋常藝術家」繼續帶我們到訪本地藝術家的住所暨工作室。抗疫期間,我們希望透過本項目持續推廣從未停止的本土藝術創作,同時讓大家待在家中探訪及認識藝術家的WFH日常。
Read More在家中創作如何影響你的創作及研究?你享受在家中創作嗎?
我一直以來都在家裡創作和居住,好處是我可以即時拿物料實驗性地玩,而且當我有想法我可以馬上寫下來,我有時候會寫在牆上。房間中有一個木箱,是自己蓋出來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創作都需要一個完全漆黑、封閉自己的空間,所以就自己佈置了這個房間,就躲在裡面。你在這一邊看不到門口,另一邊就有一個洞,它不是一個正式的門口,很像一個山洞可以躲在裡面。我通常在這個位置寫腦圖或者做一些小型的插畫工作。
Read More【明報專訊】從前,有一幅「曠世巨作」出現在學生練習簿的頁尾,同學甲用鉛筆畫出一隻「小強」,更把外殼塗滿,反光效果成功嚇得鄰座一跳,此佳作深深印在腦海。鉛筆作為學習的書寫工具,同時是我們最早接觸的繪畫工具之一。鉛筆畫不限於「畫橙」基礎素描,輕巧多變的特質啟發不同創作。今期特意請來馬琼珠、林恩如、柳廣成大講鉛筆經,物輕情意重,從灰黑線條推翻固有,看我城變幻。
Read More張愛玲的文藝成就毋庸置疑,其作品重視強烈鮮明的參差對照,也糅合傳統中國小說與西方寫作美學。梁山丹(Lily Leung)先後以張愛玲為主題做創作,以當代藝術手法呈現張愛玲自成一格的美學格調。
Read More荔枝窩,位於僻遠的沙頭角,山脈連綿,海灣寬闊,耕地肥沃,大自然彼此滋養。如此幽靜質樸,喚醒了人們最純粹的感覺。四位藝術家李彥錚(Dexter)、區灝藍(Suzanne)、姚俊樺(馬騮)、張煒詩(Rachel)就以陶藝為媒介,呈現被城巿遺忘的自然美學。
Read More有本地陶藝家,留意到香港唔同地方嘅泥土,都有獨特嘅顏色同質感,於是佢將呢D泥土,混合埋大自然嘅物料,創作出不一樣嘅陶瓷作品。
Read More( 2013 ) (( C&G 張嘉莉&阿金 )) ( 2020 )
當年,他倆經營着小小藝術空間,與孩子為伴,笑臉洋溢希望與幸福。
七年後的今天,二人輕鬆不再,責任更重。
角色是複雜了,但為的依然是下一代的未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