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Artist's Residence — Him Lo 尋常藝術家—盧樂謙🧹 Carrying on with the 🏠 𝐈𝐧 𝐀𝐫𝐭𝐢𝐬𝐭'𝐬 𝐑𝐞𝐬𝐢𝐝𝐞𝐧𝐜𝐞 𝐏𝐫𝐨𝐠𝐫𝐚𝐦𝐦𝐞 that we have launched in early March, we continue to visit and interview local artists at their residences, aka studios. Let's show some support to the local art community during the global lockdown and at the same time gain some insights about artists' WFH practices. ⠀ 延續K11 Art Foundation於3月展開到的一系列探訪計劃,「尋常藝術家」繼續帶我們到訪本地藝術家的住所暨工作室。抗疫期間,我們希望透過本項目持續推廣從未停止的本土藝術創作,同時讓大家待在家中探訪及認識藝術家的WFH日常。
Read More在家中創作如何影響你的創作及研究?你享受在家中創作嗎?
我一直以來都在家裡創作和居住,好處是我可以即時拿物料實驗性地玩,而且當我有想法我可以馬上寫下來,我有時候會寫在牆上。房間中有一個木箱,是自己蓋出來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創作都需要一個完全漆黑、封閉自己的空間,所以就自己佈置了這個房間,就躲在裡面。你在這一邊看不到門口,另一邊就有一個洞,它不是一個正式的門口,很像一個山洞可以躲在裡面。我通常在這個位置寫腦圖或者做一些小型的插畫工作。
Read More【明報專訊】從前,有一幅「曠世巨作」出現在學生練習簿的頁尾,同學甲用鉛筆畫出一隻「小強」,更把外殼塗滿,反光效果成功嚇得鄰座一跳,此佳作深深印在腦海。鉛筆作為學習的書寫工具,同時是我們最早接觸的繪畫工具之一。鉛筆畫不限於「畫橙」基礎素描,輕巧多變的特質啟發不同創作。今期特意請來馬琼珠、林恩如、柳廣成大講鉛筆經,物輕情意重,從灰黑線條推翻固有,看我城變幻。
Read More張愛玲的文藝成就毋庸置疑,其作品重視強烈鮮明的參差對照,也糅合傳統中國小說與西方寫作美學。梁山丹(Lily Leung)先後以張愛玲為主題做創作,以當代藝術手法呈現張愛玲自成一格的美學格調。
Read More我常覺得,Ivy比我更為「文學」。她謙虛說看書看得不多,中文又不好,寫則更少(關夢南當年一語中的),但很多時會借助文學思維來構想作品,策劃展覽。而我,寫文學就是寫文學,做作品就集中想藝術的事,交疊的層面沒她那麼多。因前幾個月我的個展講座,才給Ivy發現她上過我的新詩寫作班,當年康文署的青年寫作坊。引用文字或文學文本的本地藝術家不少,但乖乖地進入文學世界,了解文字人的思維,似乎不是很多。節目時間有限,一些之前討論好的想法,未能談到,現在來補充一下。
Read More荔枝窩,位於僻遠的沙頭角,山脈連綿,海灣寬闊,耕地肥沃,大自然彼此滋養。如此幽靜質樸,喚醒了人們最純粹的感覺。四位藝術家李彥錚(Dexter)、區灝藍(Suzanne)、姚俊樺(馬騮)、張煒詩(Rachel)就以陶藝為媒介,呈現被城巿遺忘的自然美學。
Read More日防夜防,防疫防到疲勞,防到瘋顛,疫情還在,疫苗未有,現在只有懷念那美好的good old days,以及幻想那美好的bright future days。
早前到了在灣仔富德樓的艺鵠藝術空間看群展「沉暮光雲」(Noctilucence)(展期至8月30日),由慢慢會主辦,以天文現象夜光雲為主題,找來八位本地藝術家,包括陳暖娟、陳茜珩、陳文俊、劉婉婷、盧潔瑩、黃小玲、丘卓妮及楊小芳,好像都是香港藝術學院的校友,以繪畫、錄像、裝置等不同媒介的作品,來一場等待的分享與呈現。
Read More展覽策展人陳思光、學院講師張煒詩及參展藝術家主持的分享會,為大家講解「陶土」作為藝術材料的角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