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in ARTICLE
JCCAC 藝述心言十月專訪 - 林佑森 Lam Yau Sum

科技發達雖然使生活品質提高,但也同時製造大量電子垃圾。當電子產品失去本身的功能時,在我們眼中就成為了廢物,藝術家林佑森(L2-04)卻不是這樣看的。​

​電路板當畫板,電線化作樹。曾獲得藝術公社《出爐2010》「傑出藝術新秀獎」,作品廣受收藏家及博物館歡迎的林佑森將被遺棄的產品收集回來重新組裝、上色,讓「廢物」重生之餘,也變成獨特的風景,化腐朽為神奇....

Read More
字裡行間:在殘酷現實中找電幻中的第二人生 - 張煒森

這幾年間,香港的色彩不再,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當你面對當下拉扯的政治環境,還要走過疫情,對於大部份人文主義的信徒來說,現實往往是如此無情地衝擊你一直深信不疑的價值觀。每日的「新常態」,成為最蹂躪的日子。藝術創作亦如是,你總會感到那股不自在的昏暗。你和我,誰和誰,彷彿置身於久病中的味覺,食之無味,卻滿口淡淡的苦澀。最近的藝術作品,或者藝術展覽都抵不過那單調的鬱悶,在同溫圍爐的境況下,難怪我們愈來愈難寫出多彩的評論。

Read More
黎清妍《共事的人》刷新個人拍賣紀錄

香港藝術家黎清妍(Firenze Lai)去年首登拍賣場,已直接走入蘇富比晚拍,畫作《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以高估價兩倍的260萬成交。早日蘇富比「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中,再有Firenze的畫作登場,這次成績更佳,《共事的人》憑300萬成交價刷新藝術家的個人拍賣紀錄。Firenze過去已多次參與國際藝術年展,可見創作已獲藝術界認可,在拍賣場報捷,則意味得到了巿場認同。

Read More
觀林佑森個展「似山似林」 在金屬山林中的閒情逸緻 

疫情稍為放緩,很多文化及藝術活動等了又等,終於可以排住隊出籠,看到不少opening,好趁下一波疫情出現之前成功舉行。

早前到了中環 PMQ 看「破繭」香港新藝術家系列展覽的最新一輪展覽,就是林佑森的個展「似山似林」(Floating Mountains)(展期至10 月18日),展出的是一系列以銅線、錫、木等為主要材料的山水雕塑,有「去郊外一遊」、「鐵樹」、「五份.一景」、「重生」等,大家如果有留意他的展覽及作品,應該不會對他以電線、水管 、電子產品等現代城市產物,準確些應是被遺棄的城市產品重新組合及轉化,加上山水風景而成的創作特色及風格。

Read More
香港藝術家陳麗雲:以碎紙編織與重構的回憶

香港人在過去一年經歷高山低谷,本地藝術家亦透過創作將這些一點一滴記載在藝術中。位於上環東街的弗勞爾斯畫廊在九月將舉辦香港藝術家陳麗雲 (Movana Chen)首個展覽。此次展覽將畫廊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工作室,邀請陳麗雲來到畫廊,在這裡繼續日常創作。展覽標題是陳麗雲自創的文字圖案,靈感來自東巴文。這個圖案猶如一種世界性語言,也是她藝術創作的重要構成,即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論他們來自何種文化背景或以何種方式交流。

Read More
Tobe Kan Kiu Sin 簡喬倩 - John Batten

Tobe Kan Kiu Sin graduated from the Hong Kong Art School/RMIT University with a fine arts degree in 2017. It was a fortuitous education: she had previously applied to but was not accepted into Hong Kong’s two other established fine arts undergraduate programme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s Academy of Visual Arts. Undoubtedly, the art school’s programme was more suitable for her. Kan’s fellow students were not all fresh secondary school graduates, but similar to her: a bit more mature – she was born in 1984 – with some work experience and a thoughtful commitment to the self-financed study of visual art.

Read More
3藝術家大談鉛筆經 黑白灰線條 畫出香港變幻

【明報專訊】從前,有一幅「曠世巨作」出現在學生練習簿的頁尾,同學甲用鉛筆畫出一隻「小強」,更把外殼塗滿,反光效果成功嚇得鄰座一跳,此佳作深深印在腦海。鉛筆作為學習的書寫工具,同時是我們最早接觸的繪畫工具之一。鉛筆畫不限於「畫橙」基礎素描,輕巧多變的特質啟發不同創作。今期特意請來馬琼珠、林恩如、柳廣成大講鉛筆經,物輕情意重,從灰黑線條推翻固有,看我城變幻。

Read More
【世界隨意門.藝文開箱】馬玨(Ivy Ma)X 阿三.閱讀繪畫,觀看文學

我常覺得,Ivy比我更為「文學」。她謙虛說看書看得不多,中文又不好,寫則更少(關夢南當年一語中的),但很多時會借助文學思維來構想作品,策劃展覽。而我,寫文學就是寫文學,做作品就集中想藝術的事,交疊的層面沒她那麼多。因前幾個月我的個展講座,才給Ivy發現她上過我的新詩寫作班,當年康文署的青年寫作坊。引用文字或文學文本的本地藝術家不少,但乖乖地進入文學世界,了解文字人的思維,似乎不是很多。節目時間有限,一些之前討論好的想法,未能談到,現在來補充一下。

Read More
Made in Hong Kong 不再,呢批作品或成絕響

《立場》昨日報道,美國海關宣佈 2020 年 9 月 25 日起,由香港進口美國貨品來源地不得再標為「香港」,而要標示為「中國」,意味著「Made in Hong Kong」即將成為歷史。

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23 年,一直「Made in Hong Kong」與「Made in China」兩條腿走路,實在有違一個中國的原因,在《國安法》之下更有分裂國家之嫌。由「Made in Hong Kong」過渡到「Made in China」之際,香港藝術家唐偉傑作品顯得非常搶眼!

Read More
在「沉暮光雲」群展的黑房 幻想香港人回家可看到夜光雲 

日防夜防,防疫防到疲勞,防到瘋顛,疫情還在,疫苗未有,現在只有懷念那美好的good old days,以及幻想那美好的bright future days。

早前到了在灣仔富德樓的艺鵠藝術空間看群展「沉暮光雲」(Noctilucence)(展期至8月30日),由慢慢會主辦,以天文現象夜光雲為主題,找來八位本地藝術家,包括陳暖娟、陳茜珩、陳文俊、劉婉婷、盧潔瑩、黃小玲、丘卓妮及楊小芳,好像都是香港藝術學院的校友,以繪畫、錄像、裝置等不同媒介的作品,來一場等待的分享與呈現。

Read More
Tang Kwong San 鄧廣燊

Hidden Space was established in 2017 and has since provided numerous exhibition opportunities to new artists. Since 2018, the winner of Hong Kong Art School’s Hidden Space Award has been given the chance to hold a solo exhibition at the venue. Although located in the out-of-the-way Kwai Chung, it is a good starting point to view emerging forces in the local art scene. In March 2020, Hidden Space hosted Wandering. At Sea, a solo exhibition of young Hong Kong artist Tang Kwong San.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