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in REVIEW
【專訪】當不再夜夜笙歌時 與鄧廣燊談個展《夜夜鳴》

2019 年本科畢業的鄧廣燊,大概是本地藝術圈經常談論、但公眾卻感陌生的名字。

這名 90 後的新晉,早在 2010 年就獲得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IFVA)特別表揚、2013 年成為香港設計師協會年度設計系學生獎得主。光是本科畢業那年,他一口氣囊括關晃先生紀念獎學金、Hidden Space 獎、出爐藝術畢業生聯展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藝術獎。履歷閃閃發光,風頭一時無兩,但為人卻非常低調,極少接受訪問。去年香港人權藝術獎,其作雖然未能獲獎,但是兩位評審的心水之選。新一屆香港人權藝術獎展覽又開幕,他今年沒有參賽,在安全口畫廊舉行人生第二場個展——《夜夜鳴》。

Read More
【《回憶的後花園》:建構情感場域的真實形式】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今期的展覽,取名為《回憶的後花園》,帶有一種半私密的性質:那是一個只為居停主人所擁有,然而也是其向外界呈示審美與心靈寄託的地方。作品是畫家自願敞開、公諸於世的某部份,但對於觀眾來說,走進去,要非畫家願意現身說法,也許永遠都不得要領。只是畫廊方面利用分為上下兩段的地型,把涉及建構心境場域的作品佈置在下層,上層則陳列著類似於盆玩清供、入微梳理的畫作,或者仍使人隱隱意會到,在你我之間,同步著一種在出入居遊中,經遇人物盈縮的節奏共感。

Read More
字裡行間:在殘酷現實中找電幻中的第二人生 - 張煒森

這幾年間,香港的色彩不再,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當你面對當下拉扯的政治環境,還要走過疫情,對於大部份人文主義的信徒來說,現實往往是如此無情地衝擊你一直深信不疑的價值觀。每日的「新常態」,成為最蹂躪的日子。藝術創作亦如是,你總會感到那股不自在的昏暗。你和我,誰和誰,彷彿置身於久病中的味覺,食之無味,卻滿口淡淡的苦澀。最近的藝術作品,或者藝術展覽都抵不過那單調的鬱悶,在同溫圍爐的境況下,難怪我們愈來愈難寫出多彩的評論。

Read More
觀林佑森個展「似山似林」 在金屬山林中的閒情逸緻 

疫情稍為放緩,很多文化及藝術活動等了又等,終於可以排住隊出籠,看到不少opening,好趁下一波疫情出現之前成功舉行。

早前到了中環 PMQ 看「破繭」香港新藝術家系列展覽的最新一輪展覽,就是林佑森的個展「似山似林」(Floating Mountains)(展期至10 月18日),展出的是一系列以銅線、錫、木等為主要材料的山水雕塑,有「去郊外一遊」、「鐵樹」、「五份.一景」、「重生」等,大家如果有留意他的展覽及作品,應該不會對他以電線、水管 、電子產品等現代城市產物,準確些應是被遺棄的城市產品重新組合及轉化,加上山水風景而成的創作特色及風格。

Read More
Tobe Kan Kiu Sin 簡喬倩 - John Batten

Tobe Kan Kiu Sin graduated from the Hong Kong Art School/RMIT University with a fine arts degree in 2017. It was a fortuitous education: she had previously applied to but was not accepted into Hong Kong’s two other established fine arts undergraduate programmes,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s Academy of Visual Arts. Undoubtedly, the art school’s programme was more suitable for her. Kan’s fellow students were not all fresh secondary school graduates, but similar to her: a bit more mature – she was born in 1984 – with some work experience and a thoughtful commitment to the self-financed study of visual art.

Read More
【世界隨意門.藝文開箱】馬玨(Ivy Ma)X 阿三.閱讀繪畫,觀看文學

我常覺得,Ivy比我更為「文學」。她謙虛說看書看得不多,中文又不好,寫則更少(關夢南當年一語中的),但很多時會借助文學思維來構想作品,策劃展覽。而我,寫文學就是寫文學,做作品就集中想藝術的事,交疊的層面沒她那麼多。因前幾個月我的個展講座,才給Ivy發現她上過我的新詩寫作班,當年康文署的青年寫作坊。引用文字或文學文本的本地藝術家不少,但乖乖地進入文學世界,了解文字人的思維,似乎不是很多。節目時間有限,一些之前討論好的想法,未能談到,現在來補充一下。

Read More
在「沉暮光雲」群展的黑房 幻想香港人回家可看到夜光雲 

日防夜防,防疫防到疲勞,防到瘋顛,疫情還在,疫苗未有,現在只有懷念那美好的good old days,以及幻想那美好的bright future days。

早前到了在灣仔富德樓的艺鵠藝術空間看群展「沉暮光雲」(Noctilucence)(展期至8月30日),由慢慢會主辦,以天文現象夜光雲為主題,找來八位本地藝術家,包括陳暖娟、陳茜珩、陳文俊、劉婉婷、盧潔瑩、黃小玲、丘卓妮及楊小芳,好像都是香港藝術學院的校友,以繪畫、錄像、裝置等不同媒介的作品,來一場等待的分享與呈現。

Read More
Tang Kwong San 鄧廣燊

Hidden Space was established in 2017 and has since provided numerous exhibition opportunities to new artists. Since 2018, the winner of Hong Kong Art School’s Hidden Space Award has been given the chance to hold a solo exhibition at the venue. Although located in the out-of-the-way Kwai Chung, it is a good starting point to view emerging forces in the local art scene. In March 2020, Hidden Space hosted Wandering. At Sea, a solo exhibition of young Hong Kong artist Tang Kwong San.

Read More
再看方梓亮作品 其隱藏細節上的細緻

在這幾年間,大約在三次的展覽中,接觸到方梓亮的作品,回想最初的時間已經是2015年,在其畢業展 (註一),之後在2019年的“《等待景至》一個畫展”中,再次見接觸到方氏的作品。之後就是今次在香港藝術中心地下至四樓賽馬會展廊所展出的展覽”剩餘物” (註二)。

Read More
【道聽途說】觀展雜記(一):談何倩彤的抗爭情緒排泄,與馬琼珠的死亡陰影

藝博會取消,有人覺得天塌下來。我倒覺得是難得清靜,終於不談八卦,只談藝術。肺炎肆虐,香港大型藝文場館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博物館、西九文化區和大館的展演場地均閉戶關門。我卻更有閒心細看了幾個中生代藝術家的個展。沒有策展人議定功課,個展的出發點或許雖然個人,卻都切中當下香港的時代面貌。

Read More
方梓亮《過一會,便離開》 — 綿綿細雨,陽光普照

「沒有人會待在這𥚃,你走那邊吧。這𥚃只有草、樹、沙石,花也沒看過,無趣的。」展場入口處,寫著這麼一句。有趣或無趣,還是待一會兒,再離開吧。這裡有花,有陽光。

本地年輕藝術家方梓亮的個展《過一會,便離開》(I want to stay for a while before I get there),沒有鮮豔色彩,畫樹或山或海,盡是一片灰濛。

Read More